欧盟“碳边境调节机制”正式试运行,中国钢企出口迎来新挑战
2025-08-20
布鲁塞尔时间10月1日,全球首个碳边境调节机制(简称CBAM)正式进入过渡期试运行阶段。这项被广泛称为“碳关税”的机制,是欧盟“Fit for 55”减排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,旨在通过对进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征税,防止“碳泄漏”,?;づ访吮就疗笠档木赫Α4司傥抟晌蛎骋资髁⒘艘坏勒感碌摹奥躺诶荨?,而对高碳排的钢铁行业冲击尤为剧烈,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钢企,首当其冲迎来了严峻的挑战。
“碳关税”机制详解:数据透明的过渡期
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细则,CBAM过渡期从2023年10月1日持续至2025年12月31日。在此期间,出口欧盟的钢铁、铝、水泥、化肥、电力和氢等六大行业的进口商,必须履行报告义务,按季度提交其进口产品中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,但暂不需实际支付财务费用。报告的内容极为详尽,涵盖了从直接排放(Scope 1)到间接排放(Scope 2),甚至包括部分上游原材料(如铁矿石、焦煤)的隐含碳(Scope 3)。
这意味着举例:一家向欧盟出口螺旋钢管的湖南螺旋钢管厂家,不仅需要计算生产过程中炼钢、轧制、卷管、焊接所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排放,还要追溯其采购的钢坯乃至铁矿石的碳足迹。2026年1月1日,CBAM将全面正式实施,进口商需根据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(ETS)的碳价购买相应证书,其价格将与欧盟境内生产商的碳成本挂钩。
中国钢企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:高碳排与成本压力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出口国,欧盟则是中国钢材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,尤其是高附加值的钢管类产品。然而,中国钢铁行业以长流程的高炉-转炉工艺为主,其碳排放强度远高于以电炉短流程为主的欧盟本土钢厂。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,中国吨钢平均碳排放量约为1.8-2.2吨二氧化碳,而欧盟先进钢企的这一数字可降至1.3-1.5吨。
这种先天的碳排劣势,在CBAM机制下将直接转化为巨大的成本压力。有国内机构初步测算,CBAM全面实施后,中国出口至欧盟的钢材可能面临每吨数十至上百欧元的额外碳成本。这对于利润本就微薄的钢管出口业务而言,无疑是沉重一击。
以出口钢管桩和各类管件的企业为例,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欧盟的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建设。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贸经理表示:“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价格都极具竞争力,但现在客户询盘时第一个问题就是‘产品的碳足迹是多少?’如果我们无法提供经过国际认证的低碳数据,即便报价再低,订单也可能流失?!?/span>
产业链的连锁反应:从钢厂到加工厂的焦虑
挑战并非只停留在大型钢铁集团层面,而是沿着产业链迅速传导。许多像湖南螺旋钢管厂家这样的下游加工企业,其原材料——热轧卷板(钢坯)主要从国内大型钢厂采购。这些加工企业自身(Scope 1)的碳排放量并不高,但其产品的“隐含碳”绝大部分来自于上游的钢铁冶炼环节。
这意味着,螺旋钢管最终的碳足迹核算,高度依赖于上游钢厂提供的、经得起国际核查的碳排放数据。但目前,国内整个产业链的碳核算体系、标准、认证机构尚处于建设初期,与欧盟要求接轨存在一定困难。一家专注出口的湖南螺旋钢管厂家负责人坦言:“我们就像被夹在了中间。下游是欧盟越来越严苛的绿色门槛,上游是还在适应碳核算的钢厂。我们现在必须主动向上游索要碳数据,甚至开始考虑采购‘绿色钢材’,但这又会大幅推升成本。”
突围之路:绿色转型不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
面对这场席卷而来的“绿色风暴”,抱怨与观望无济于事,主动求变才是唯一出路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多次强调,低碳发展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。
短期内,钢企和出口商必须立刻行动起来,应对过渡期的报告要求。这包括:
1、建立碳管理体系:立即开始盘查自身及产品的碳足迹,引入专业的碳管理软件和人才,熟练掌握CBAM的核算规则。
2、加强与上游沟通:下游加工企业必须与钢厂建立碳数据协同机制,确?;袢∽既?、可验证的原材料碳排放信息。
3、探索绿色材料应用 :逐步试用和采购由氢冶金、电炉工艺生产的低碳排钢材,丰富产品组合,满足高端市场需求。
长远来看,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深度脱碳。中国龙头钢企,如宝武、鞍钢等,已纷纷发布碳中和路线图,大力投资氢冶金、碳捕获利用与封存(CCUS)、电弧炉炼钢等革命性低碳技术。只有当中国制造的钢管桩、管件等产品贴上“低碳”或“零碳”的标签,才能真正跨越CBAM这道新壁垒,在全球绿色贸易竞争中重塑核心竞争力。
欧盟的CBAM如同一面镜子,照出了中国钢铁大而不强的另一面,也如同一条鞭子,正加速驱动着整个行业向绿色、低碳的未来疾驰。这场挑战,注定是一场艰难但必须打赢的战役。